北京市东城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的是原子的
| A.相对原子质量 | B.中子数 | C.质子数 | D.最外层电子数 |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不正确的是
| A.闻气味 | B.收集CO2验满 | C.称量固体 | D.熄灭酒精灯 |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P + O2  P2O5 | B.4Fe + 3O2  2Fe2O3 | 
| C.C+ O2  CO2 | D.2Fe+3CuSO4═Fe2(SO4)3+3Cu | 
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 A.分子的质量很小 | 
| B.分子间有间隔 | 
| C.分子在不断运动 | 
| D.分子由原子构成 | 
下图为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在此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A.氢分子和氧分子               B.氢原子和氧原子
 C 氢分子和氢原子              D.氧分子和氧原子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 NaOH | B.氧化钙 CaO | 
| C.硫酸铜 CuSO4 | D.氯化氢HCl2 | 
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 A.洗菜水用于浇花 | B.工业废水任意排放 | 
| C.使用节水型水龙头 | D.收集雨水经净化处理再利用 | 
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选项 | A | B | C | D | 
| 用 途 |  |  |  |  | 
|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 活性炭作口罩滤芯 | 碳棒(含石墨)作电极 |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 |
| 性质 | 干冰升华后的气体 密度大于空气 | 活性炭吸附性 | 石墨导电性 | 氧气助燃性 | 
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在空气中一定能燃烧 | 
| 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 
| C.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 | 
| D.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时,遇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 | 
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因发现对抗疟疾的青蒿素而获得成功的我国药学家屠呦呦。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它在湿、热条件下易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提取青蒿素不宜在高温下进行 | 
| B.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 
| C.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5:22:5 | 
| D.青蒿素的发现能够减少疾病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 
为了探究影响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剧烈程度的因素,某学习小组将稀盐酸分成四等份,分别加入四支试管中进行下列对比实验。
 
 ①                ②                 ③                 ④
 下列对比实验的设计不合理的是
| 选项 | 对比实验 | 探究影响因素 | 
| A | ①和② | 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 
| B | ②和③ | 温度 | 
| C | ②和④ | 温度 | 
| D | ③和④ | 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 
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点燃气体,观察到火焰为蓝色,证明该气体为氢气 | 
| B.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气体的集气瓶中, 木条复燃,证明瓶中气体为氧气 | 
| 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能灭火 | 
| D.分别向盛有ZnSO4溶液、Cu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铁,比较Zn、Fe、Cu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  |  |  | 
| A.一定质量的碳酸钠中不断加入盐酸 | B.向一定质量的铜锌合金样品中不断加入稀硫酸 | C.用酒精灯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 D.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 
小宇和同学们在学习化学之后再次走进科技馆。下面的连环画记录了他们的参观过程。
 
 请据图和叙述回答问题。
 (1)今天天气晴朗,空气质量优良。
 ①下列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N2      B.CO2    C.PM2.5
 ②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小宇能做些什么呢?请你给她的出行提出一条建议:______________。
 (2)来到“与门捷列夫对话”展台。看到熟悉的元素周期表,依据图②中显示的信息回答。
 ①氯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_。
 ②镁元素是核电荷数为__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镁原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_____(填“得”或“失”)电子。
,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_____(填“得”或“失”)电子。
 ③写出图②中一种元素的单质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身边的元素”展台摆放了一些家居用品,告诉大家身边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依据化学式计算出Na2Si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计算式为________________。
 (4)来到 “新型材料”展台,小宇对记忆合金特别感兴趣。常见的双向记忆合金是钛镍合金,它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材料。
 (5)“太空探索”展台周围吸引了很多观众。
 ①航天员出舱所穿的宇航服能为其提供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吸收二氧化碳的物质是氢氧化锂,已知其中锂(Li)的化合价为+1,其化学式为             。
 ②钛合金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可用于制造飞船和火箭发动机的壳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海水淡化可解决淡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右图是海水淡化的一种装置。
 
 (1)请从能源角度指出其优点:               (答出一点即可)。
 (2)检验所获取的淡水是否为软水,常用的试剂是                。
 (3)该过程中主要发生的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能源和环境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能源是煤、           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天然气中的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CO2、SO2和CO等气体,其中会导致酸雨的气体是        _。
 (2)化石燃料不可再生,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许多其他能源,请例举其中一种:              。
金属的利用非常广泛。
 (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
 (2)下列物品中,利用金属导电性的是         (填字母序号)。
 
 A.黄金饰品       B.铁锅        C.铜导线
 (3)中国是自行车大国。钢材是使用在自行车上最久的车架材质,钢的缺点是易生锈,生锈的原因是铁与       反应的结果。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氨(NH3)常用来制化肥和硝酸,但是科学家们发现它还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燃料。
 现有的化石燃料燃烧时,都会产生温室气体CO2,而氨燃烧时生成N2和H2O两种对环境友好的产物。氨价格低、制造技术成熟,便于普及使用。传统的工业合成氨是将氮气和氢气在20~50MPa的高压和500℃的高温条件下,用铁作催化剂合成的。
 氨很容易液化,将氨常温下加压到1MPa,或者常压下温度降到-33℃,均可将其液化。而为了获得含有相同能量的液态氢(H2),常温下需要136MPa的压力来压缩它,显然超出了车载燃料储存的压力极限。
 氨虽然有毒, 但氨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一旦发生泄漏,达到人们觉察到时浓度的1000倍才会致命,因此很容易被发现并及时补救。氨比空气轻, 泄漏后扩散快, 不会聚积。泄漏在大气中的氨还可以参与自然循环,随雨雪移动后,与其他物质反应或被植物吸收。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化石燃料都会生成CO2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提到氨的物理性质有                (答出两点)。
 (3)从阅读材料中可以看出,将气体液化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氨燃烧生成N2和H2O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5)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固体表面化学的研究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成果之一是揭示了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下图为该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图中 表示氮原子,
表示氮原子, 表示氢原子,
表示氢原子, 表示催化剂)。符合上述反应过程的顺序是       (填字母序号)。
表示催化剂)。符合上述反应过程的顺序是       (填字母序号)。
 
| A.⑤④①③② | B.④⑤①②③ | C.④⑤①③② | D.⑤④①②③ | 
纳米级铁粉常用作食品脱氧剂,但该铁粉在空气中易自燃,需小心保存。某课外小组同学经查阅资料,在实验室设计实验并制取食品脱氧剂,流程如下图所示。
(1)食品脱氧剂属于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过程②中,H2与FeCl2在高温下发生的是置换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过程②中氮气不参与反应,通入N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我国是黄铁矿资源较丰富的国家。黄铁矿的主要成分是硫化亚铁(FeS2),其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1。由黄铁矿为原料生产硫酸的工业流程如下图所示。
(1)生产的第一步是将黄铁矿粉碎成小颗粒,在沸腾炉中焙烧。将黄铁矿粉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生产的第二步是在接触室内将SO2转化为SO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在生产过程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有_____________。
甲、乙、丙、丁均为常见物质,由氢、碳、氧、氯、铁、钙6种元素中的1-3种组成。在一定条件下,四种物质存在如下转化关系:甲 + 乙 → 丙 + 丁。
 (1)若甲的固体俗称干冰,其化学式是         。写出符合上述转化关系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2)若甲、丙均为单质,反应后溶液为浅绿色。则符合上述转化关系的反应物是                     。
 (3)如图所示。关闭止水夹,将装置A注射器中的液体推入瓶中,与集气瓶中收集的气体发生上述(1)的反应,待恰好反应完全后,将装置B分液漏斗中过量的液体放入瓶中(使液面没过导管下端),与瓶中适量固体接触,发生上述(2)的反应,立即关闭开关,打开止水夹,可以看到的现象有:B中的液体进入A中、                ,分析B中液体进入A中的原因是                 。
 
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装置如下图所示。
 
 (1)图A中收集气体的方法是                     。
 (2)图B是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图C是二氧化碳制备和性质实验。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将二氧化碳通入石蕊溶液的现象是                   。
下列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重要实验。
 
 甲                    乙                     丙
 (1)甲中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生成的气体是                  。
 (2)乙中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                  。
 (3)丙是利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的装置,若要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需要的操作是          。
某同学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下实验。请参考小资料回答问题。
 
 (1)图中,V型玻璃管的中间用耐高温绝热材料将两边隔开,管的两端分别放置白磷(块状)和红磷(粉末)。将V型管放到盛有开水的烧杯中进行水浴加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填字母序号)。
 
 A.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B.白磷不燃烧,白磷燃烧
 C.白磷先燃烧,红磷后燃烧     D.红磷先燃烧,白磷后燃烧
 (2)图中,V型玻璃管的底部放置的白磷(块状)和红磷(粉末)相互接触但不混合,将V型管放到盛有开水的烧杯中水浴加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填字母序号)。
 
 A.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B.白磷不燃烧,白磷燃烧
 C.白磷先燃烧,红磷后燃烧      D.红磷先燃烧,白磷后燃烧
 上述两个实验能够证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利用下图装置在实验室模拟炼铁,并将得到的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进行分离和收集。(提示:NaOH溶液可以吸收CO2气体。)
 实验步骤如下: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取一定质量的氧化铁加入硬质玻璃管中,其它容器中各加入适量试剂(如图所示)。
 (3)关闭分液漏斗开关和K2,打开K1,通入CO气体一段时间,排除装置内的空气。此时装置存在的缺陷是                    。
 (4)继续通CO,在出口M处将气体干燥并用小试管收集后检验气体纯度。待装置内气体纯净后,打开分液漏斗开关K,将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放入锥形瓶中,使液面没过导管下端,关闭开关K,点燃酒精喷灯,装置A的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当装置C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时,说明装置B中的反应是充分的,立即关闭K1,打开K2,装置D中收集到的气体是CO。
 (5) 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继续通CO气体至装置A的药品冷却。经称量氢氧化钠溶液增重2.64 g,此时生成Fe的质量是__________g(结果精确到0.1g)。
用久置的镁条做实验时,需要用砂纸把表面的灰黑色打磨掉,直到露出光亮的银白色。实验小组同学对镁条表面“灰黑色外衣”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镁条表面“灰黑色外衣”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Ⅰ.是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镁。
 Ⅱ.是镁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黑色碳单质。
 Ⅲ.根据铜锈的成分是碱式碳酸铜,推测镁条表面的“灰黑色外衣”是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得到的碱式碳酸镁。
 同学们经讨论,从颜色上否定了只含有氧化镁,因为氧化镁是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
 ① 碱式碳酸镁的性质有:受热可分解;常温下能与稀硫酸反应。
 ② 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遇水能变为蓝色。
 ③ 碳不与稀硫酸反应,但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能反应并生成CO2、SO2和H2O。
 同学们认为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三种产物的共同点是              (答出一点即可)。
 【进行实验】
 (1)同学们用久置的镁粉进行了如下实验。
| 实 验 装 置 |  | 
| 实 验 现 象 | ①无水硫酸铜粉末逐渐由白色变为蓝色 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 结 论 | 久置的镁粉中除镁元素外,还含有的元素是 久置的镁粉中含有碱式碳酸镁 | 
(2)同学们发现,经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中镁粉会突然“噗”地燃烧起来,出现红热,很快停止,并有黑色固体粘附在试管壁上。
 ①将试管取下,冷却后加入足量稀硫酸,大部分固体溶解,并有气泡出现,但黑色固体没有消失。请写出有气体生成的一个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实验①试管中的混合物进行_______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除去其中溶液,向黑色固体中加入浓硫酸,加热。黑色固体全部溶解,得澄清溶液并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实验(2)说明,镁在CO2中可以燃烧,生成了碳单质。
 【实验结论】
 综合上述实验现象,实验小组认为镁条表面“灰黑色外衣”中含有碳和碱式碳酸镁。
 【反思与评价】
 有的同学提出,实验(2)不足以证明镁条表面“灰黑色外衣”中含有碳,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