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化学试卷
关于C、CO、CO2三种物质,有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①三种物质都含有碳元素,都具有还原性
 ②CO、CO2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③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
 ④CO2能产生温室效应,CO易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⑤CO2可用来灭火,CO可用作燃料.
 ⑥一氧化碳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⑦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单质,两者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⑧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A.2     B.3     C.4     D.1
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 A.①变红,③不变红 | 
| B.④变红,③不变红 | 
|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 
|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 
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描述错误的是
| A.干冰常用于人工降雨 | 
| B.活性炭有较强的吸附性,常用于工业制白糖时脱色 | 
| C.金刚石和石墨组成元素相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相似 | 
| D.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 
下列关于灭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 
| B.木材着火用水泼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 
| C.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 | 
| D.不慎将酒精洒到桌面燃烧,用湿布覆盖﹣﹣隔氧又降温 | 
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图a中火柴头垂直向上燃烧时容易熄灭,是因为热空气增大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 
| B.图a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梗不断被加热和受到热气流带来空气的助燃 | 
| C.图b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圈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 | 
| D.煤球制成蜂窝煤后燃烧更剧烈是因为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 
通过下列图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所示实验既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甲烷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 
| B.所示实验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 C.所示实验既说明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又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 
| D.所示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燃烧更充分 | 
| B.室内着火需要自救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 | 
| C.面粉、煤粉等粉尘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 
| D.“釜底抽薪”是利用了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放热 | 
| B.只有产生燃烧的化学反应才会放热 | 
| C.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 
| D.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 | 
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其返回舱的表层有一层叫做“烧蚀层”的特殊物质.返回舱返回时,与大气剧烈摩擦,会在舱表面产生数千度的高温,此时,烧蚀层汽化燃烧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返回舱与大气摩擦生热属于物理变化 | 
| B.返回舱返回时,烧蚀层起到了一定的隔热和隔离空气的作用 | 
| C.烧蚀层在汽化燃烧时吸收大量的热 | 
| D.烧蚀层能使返回舱的着火点升高 | 
掌握一些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能减少或避免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 
| B.沼气池清理作业前进行灯火试验 | 
| C.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 
| D.夜间发现液化气泄漏,开灯进行检查 | 
下列物质或方式中的“碳”,主要不是针对碳单质的是
| A.碳素墨水 | B.打印碳粉 | C.低碳生活 | D.石墨碳棒 | 
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现象①③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 
| B.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 
| C.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 
| D.现象③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自然界庞大的家族,回答下列问题: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为            ,由石墨制成金刚石属于           变化,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二者的化学性质相差甚远,理由是:                       
 我国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这是因为单质碳具有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方法是                         
 试管中盛有黑色粉末,将其加强热,粉末变为红色,同时产生无色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这两种黑色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具有疏松多孔结构.它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将吸人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具有吸附性 | 
| B.可重复使用 | 
| C.可处理海上泄漏的石油 | 
| D.碳海绵是灰黑色固体 | 
E.碳海绵易溶解于水
 F.碳海绵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
能源和环境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能源是煤、              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气体,这些气体中,溶于水会导致酸雨的主要是             .
 氢气作为一种清洁燃料没有大规模使用的原因是            .
 A.氢气的储存和运输
 B.获得氢气的成本
 C.制备氢气的原料
 D.氢气燃烧的热值不高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A.氢气     B.天然气     C.酒精    D.汽油.
2014年8月19日,安徽淮南某煤矿发生井下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瓦斯是煤矿矿井下有害气体的总称,它已成为煤矿事故的“头号杀手”.
 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为了防止煤矿的矿井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 A.进矿井前先做灯火实验 | 
| B.工人必须戴安全帽才能进入矿井 | 
| C.矿井内要加强通风 | 
| D.安装瓦斯探头传感器监测瓦斯浓度 | 
矿井下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发生后,专家提出了注入液氮灭火的方案.液氮可用于矿井灭火的原因是 、 .
A、D是两种常见的固体,其中D为红色;B、E是两种常见的气体,其中气体E有剧毒.它们之间有如下关系:
 
 试推断:A的化学式为:               ;A→D的化学方程式:              ,
 E→B的化学方程式:            E→D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气体B的一条用途          .
根据下图装置,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采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若用G装置采用排空法收集氢气,氢气应从              进.制取二氧化碳最好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该装置与另一个可选用的装置相比,其主要优点是                .
 若用G装置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其方法是              M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D实验中将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再放入充满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继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已知该反应为置换反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控制变量法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实验图示和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
 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                .
 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                 .
 如果要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                .
 通过以上实验事实证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