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遂宁南山学校初二上期半期考试物理卷
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 A.中学生的身高约1.6m | 
| B.普通教室的高度约10m | 
| C.福州5月的平均气温约50℃ | 
| D.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12m/s | 
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9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 A.12.35cm | B.12.34cm | C.12.50cm | D.12.36cm | 
小明乘坐动车时,看到桌面上的苹果保持静止不动,则他所选的参照物是( )
| A.铁轨 | B.桌面 | 
| C.路旁的树木 | D.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 |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 
| B.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 | 
| 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 
| 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 | 
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某速度匀速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汽车的速度越大,通过的路程越大 | 
| B.汽车的速度越大,所用的时间越小 | 
| C.汽车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 
| D.汽车的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 
家住二楼的小明早上醒来,听到同学小华在楼下喊他一起打球。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小明能听到楼下的叫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 
| B.小华的叫喊声很大,说明他的音调高 | 
| C.小明从叫喊声中听出是小华,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 
| D.小明的妈妈提醒他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减弱噪声 | 
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 
| B.声音的传播速度总是340m/s | 
| C.声音是一种波,它具有能量 | 
| D.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 
下列关于温度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使用温度计前,要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及分度值 | 
| B.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感温泡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 
| C.只有当温度计内液面停止上升时才能读数,且视线必须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 
| D.虽然不能用温度计来测量超过它的最高刻度的温度,但对于低温,温度计都可以测量 | 
甲、乙、丙、丁四图是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或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图表示的是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 | 
| B.甲、丙两图表示的是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曲线 | 
| C.丙、丁两图表示的是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曲线 | 
| D.乙、丙两图表示的是非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 | 
大自然中关于霜、云、雾、露的形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云是水蒸气升入高空时凝固成的小冰晶 | 
| B.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大量的水蒸气 | 
| C.露是大量的小冰晶吸热熔化成的小水珠而形成的 | 
|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大量的小冰晶 | 
如图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仪器,请你读出它们的示数。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图(甲)中物块的长度为         cm;测量物体温度的基本工具是          ,图(乙)中所示温度是        ℃;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          ,如图所示的时间是        S。
 
在体育中考50m短跑测试中,小明看见终点线快速向他靠近,这时他是以 为参照物的(选填“自己”或“终点线”)。最终他跑出8s的成绩,则他的平均速度是 m/s= km/h。
“会说话的汤姆猫”是一款手机宠物类应用(如图所示)。“汤姆猫”和人说出的话虽然语义相同,但由于两种声音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所以能够区别出来,你讲话的声音是靠你的声带          产生的。
 
小明在家里吹奏笛子,悠扬的笛声是由空气柱 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 ,声音能够传递 和能量。小明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笛声通过 传到妈妈的耳朵里。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途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
俗话说:“下雪天不冷,化雪天冷”,是因为有的雪 成水或 成水蒸气时(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此物态变化过程都要 热。为了防止南京长江大桥路面夜间上冻,往往在桥面上洒盐,其目的是为了 ,南京长江大桥的正桥长约为1600 。
日光灯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因为管内钨丝中的钨先 ,后 (选填“升华”、“凝华”、“汽化”或者“液化”)而形成的,钨是 体,它的熔点是3410℃,则它的凝固点为 ℃。
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饮料瓶,可观察到瓶子表面有许多小水珠,擦干后很快又形成,这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是-25℃,降水量很小,但这里的空气却很湿润,这是由于冰发生了 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在这个过程中,冰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呼风唤雨”的神话已成为现实。人工降雨的原理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吸热 ,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 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米/秒,光年是 单位。蜡烛通过小孔在右边光屏上成了一个像,这就是物理学上说的 ,这说明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 传播的。
如下图丙所示是小华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图表是小华在实验中所记录的数据:
 
| 路程(cm) | 运动时间(s) | 平均速度 | 
|  90 |  3 |  | 
|  40 |  2 |  | 
 
 ①该实验的原理是                  ;
 ②实验中用金属片使小车停止,这样做的目的是:                       ;
 ③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
 
 (1)A组同学用的是如图甲所示装置,他们测出的水温将偏          (选填“高”或“低”)。
 (2)图乙是B组同学在实验时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       ℃。
 (3)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或“=”)l标准大气压;B、C组得到b、c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水的        不同。
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选用编号为①、②的琴弦进行实验,则缺少的数据为           。
一辆汽车向着山崖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驶,在距离山崖一定距离的地方鸣笛,经过0.8s后司机听到了回声。求:(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1)汽车鸣笛时距山崖多远.(2)此时汽车距山崖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