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真题分项汇编 第4期 专题21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优先发展( )
| A.交通运输业 | B.农业 | 
| C.轻工业 | D.重工业 | 
(浙江台州卷)下图反映1949-1963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历史事件有(  )
 
 ①土地改革的完成               ②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为实现政治民主化,在政治体制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建议:“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学习)日本治体……十年而图霸定矣。”
 材料二 孙中山在阐释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后总结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族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统治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新建立的政体有名无实。这是由于辛亥革命并没有使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随之消亡,旧的观念、旧的礼教,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有为主张中国学习日本的什么政治体制?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政治革命在同盟会革命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它实际上是要求在中国建立什么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在本质上与康有为主张的政治体制都属于什么性质?
 (3)材料三认为导致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政体有名无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解决这一问题,当时先进的中国人高举了哪两面大旗与之进行斗争?
 (4)材料四规定了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什么?这一体制与康有为、孙中山倡导的政治体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变化呈现什么趋势?
邓小平在评价建国后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它)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其“反面教训”主要是它肆意践踏了民主与法制。邓小平评价的这一历史事件是( )
| A.“大跃进”运动 | B.人民公社化运动 | 
| C.文化大革命 | D.改造私营工商业 | 
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是(  )
 ①农业      ②交通运输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④手工业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广西百色卷)下表为某村农户构成变化表(单位:户),与表中1953年数据变化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年份 | 雇农 | 贫农 | 中农 | 富农 | 新富农 | 地主 | 其他 | 
| 1948年 | 86 | 197 | 116 | 18 | 0 | 27 | 2 | 
| 1953年 | 3 | 47 | 355 | 0 | 4 | 0 | 7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建国初土地改革                 D.人民公社化运动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B.土地改革完成 | 
| C.三大改造完成 |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下列事件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严重失误的是( )
| A.土地改革 | B.三大改造 | 
| C.“大跃进” | D.“一五”计划 | 
宣传画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浓重的时代信息。宣传画(下图)反映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 
| C.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 D.社会主义建设严重失误 | 
20世纪60年代,一位县委书记在临终前对女儿嘱咐道:“你从我手里继承的,只有党的事业,其他什么也没有,我留给你的,只有一套《毛泽东选集》。”这位全国人民的楷模人物是( )
| A.邓稼先 | B.王进喜 | C.焦裕禄 | D.雷锋 | 
(贵州黔西南州卷)(2015·贵州黔西南)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的失误有(  )
 ①“一五”计划   ②三大改造   ③大跃进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⑤文化大革命
|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⑤ | D.③④⑤ | 
(广西贺州卷)下图是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老百姓购买生活物品所需的票证。它体现了这一时期我国(   )
 

| A.小农经济体制特征 | B.计划经济体制特征 | 
| C.市场经济体制特征 | D.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特征 | 
(广西百色卷)下图是1958年8月1日《人民日报》第1版刊登的一片通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 
| B.传统农耕技术的创新 | 
| C.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 
| D.“左”的错误在全国泛滥 | 
(河北卷)下列茶缸是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定做并流传至今的生活用品,其中定做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
 
指出下列表述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1)《南京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错误:                          改正:                         
 (2)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是京师同文馆。
 错误:                          改正:                         
 (3)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错误:                          改正:                         
 (4)《权利法案》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核心内容是人权与法制。
 错误:                          改正:                         
人物传记具有真实性的借鉴性等特点。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传记的真实性依赖于史料。下列史料再现了邓小平革命生涯的片段,甲描述了哪一事件?此前的1939年,欧洲爆发了什么战事?此后的1941年,日本又挑起了什么战争?乙中的“胜利”主要指哪一战事?此后,邓小平又参与指挥了哪一战略决战?
| 甲:(刘邓)制定了攻击华北铁路沿线日军据点的计划,并且封锁和分割了日军占领的铁路线。这个攻击计划在(1940年)8月底开始实施,持续了三个多月。((英)伊文思《邓小平传》) | 乙:我军已胜利完成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之跟进任务,敌人追击计划完全失败。今后的任务,是全心全意地义无反顾地创造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全部控制中原。(《邓小平文选》) | 
 
 (2)传记的描述需有广阔的视野。下列史料中,“轰然坍塌”指什么历史事件?为挽救“国民经济”,邓小平在农业和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领域各提议了什么重大举措?受“四小龙”兴起的启示,他在20世纪80年代采取了哪些开放措施?
| 邓小平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最为深刻的岁月,是他的最后20年(1977—1997年)。这时他面对的复杂局面是:1.文化大革命走到尽头,……国民浪涌到了崩溃边缘。2.苏联在1991年轰然坍塌。3.“四小龙”悄然兴起。(摘编自袁伟时《觅路与清障》) | 
(3)传记的价值在于借鉴。下列史料反映的历史细节,体现了邓小平哪些优秀品质?
| 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忐忑不安地汇报了逃港(逃往香港)的情况后,邓小平出奇地沉默了很长时间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林天宏《人民会用脚投票》) | 
(贵州黔东南州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革命”前 | “革命”后 | 
| 礼节变化 | 叩头 | 鞠躬、握手 | 
| 称呼变化 | 大人、老爷 | 先生、君、同志 | 
 
 (1)材料一中的“革命”是指哪一历史事件。(1 分)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 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 世纪 80 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 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2)依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 分)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导致这一种变化的主要因素。(2 分)
 材料三 火车的发明和铁路建设均属于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如今这些成果成为我们黔 东南地区发展和进步的助推器。2015 年 6 月 12 日凯里南站即将投入使用,从此,黔东南人民出行又多了一种选择——高铁。
 (3)请分析材料三的这一变化将对黔东南地区产生什么积极影响?(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