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宁化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物理卷
根据你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4m/s | 
| B.课桌的高度约为1.5m | 
| C.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kg | 
| D.教室里的大气压强约为两个标准大气压 | 
下列对声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
| A.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 
| B.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 
| C.利用声呐探测海底的深度,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 
| D.摩托车上安有消声器,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嫦娥三号首次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为我国探月工程开启了新的征程。嫦娥三号探测器在加速上升的过程中( )
| A.动能增大,势能减小,机械能增大 | 
| B.动能增大,势能增大,机械能增大 | 
| C.动能减小,势能增大,机械能不变 | 
| D.动能减小,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 
90℃的水全部变成120℃的水蒸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这些水蒸气的内能比水的小 | 
| B.液态水分子间距比气态水分子的大 | 
| C.水蒸气只能通过热传递途径变为水 | 
| D.水分子在125℃时比90℃时热运动更激烈 | 
园艺师傅使用如图所示的剪刀修剪树枝时,常把树枝尽量住剪刀轴O靠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 A.增大阻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 
| B.减小动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 
| C.增大动力臂,省力 | 
| D.减小阻力臂,省力 | 
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分别用两个相同的电热器加热(不计热损失),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甲的比热容大,是水 | 
| B.甲的比热容大,是煤油 | 
| C.乙的比热容大,是水 | 
| D.乙的比热容大,是煤油 | 
.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烧开水时壶嘴上方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 
| B.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是升华现象 | 
| C.熔融状态的玻璃轧制成玻璃的过程中需要吸热 | 
| D.用冰块来保鲜食品是利用冰块熔化放热 | 
如图所示是在2013年10月18日观测到的月偏食,这是2013年3次月食中的最后一次。下列现象的形成原因与月食的成因相同的是(   )
 
| A.水中倒影 | 
| B.手影 | 
| C.光照射进玻璃中发生偏折 | 
| D.人看到不发光的物体 | 
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a)和(b),它们都通过4.8m的距离,甲和乙所用的时间关系是(  )
 
| A.甲比乙多用6s | 
| B.甲比乙少用6s | 
| C.乙比甲多用36s | 
| D.乙比甲少用36s | 
如图所示是海波和蜡烛融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 A.甲在第2min时是固态 | 
| B.甲在ab段内能不变 | 
| C.甲的熔点是48℃ | 
| D.乙是蜡烛 | 
2014年2月15日,在索契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周洋夺得冠军,成功卫冕,这也是中国代表团本届冬奥会第三枚金牌。如图所示是周洋比赛时的情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周洋到达终点后,还继续向前滑行是由于惯性 | 
| B.周洋滑行时用力蹬地,会加速前进,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 C.周洋穿紧身衣是为了减小空气阻力 | 
| D.周洋沿着弧形赛道匀速滑行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力始终是平衡力 | 
我国首台自主设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012年6月30日成功挑战7000m深度。不考虑海水密度的变化及水的阻力,关于“蛟龙号”在海面以下不断下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下潜过程中所受海水压强不变 | 
| B.下潜过程中所受浮力不变 | 
| C.匀速下潜时,其重力大于浮力 | 
| D.下潜过程中没有被压扁,是因为舱内气体压强与舱外液体压强相等 | 
我国科研人员研发了百米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使我国跻身该技术领域国际先进行列。
 假如所有导体都成了常温下的超导体,那么当用电器通电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白炽灯仍然能发光 | B.电风扇能转动起来 | 
| C.电饭锅仍然能煮饭 | D.电熨斗仍然能熨烫衣服 | 
如图所示,是某人连接的家庭电路,各元件及线路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零线和大地之间的电压为220V | 
| B.开关S1断开时,人接触a点会触电 | 
| C.开关S2断开时,人接触b点会触电 | 
| D.三孔插座最上面的那根线接的是火线 | 
在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两只电表中有一只电表的示数明显变小。另一只电表的示数明显变大,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可能是灯L断路 | 
| B.一定是灯L短路 | 
| C.可能是滑动变阻器R断路 | 
| D.一定是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向左滑动 | 
冬去春来,公园中繁花似锦。人们能在各个方向看见公园里盛开的花朵,是因为光在物体的表面发生了 ;我们能够看到红色的花朵,是因为红花反射了太阳光中的 色光;公园中到处弥漫着花儿的芬芳,说明花香分子在做 。
目前,我们使用的主要能源有:石油.天然气.煤.核能.太阳能等,他们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核能的产生有核聚变和核 两种方式。
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如图12,它受到的合力为             ,其中支持力与        力平衡,选        作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
 
我国第五代隐形战机歼-20已试飞成功,速度可达700m/s。钓鱼岛距离我国某空军基地约350km假如歼-20从该基地起飞后以700m/s的速度匀速飞行,飞抵钓鱼岛的时间大约是       s。歼-20机翼的橫截面设计成如图13所示的形状,是利用了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      的原理,从而使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压力差,为飞机提供升力。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开关S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在      端,滑片P从b端漫漫向a端滑动,灯泡的量度变化情况是           。
 
某学校为学生提供开水,用锅炉将200kg的水从25℃加热到100℃,燃烧了6kg的无烟煤。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oC)无烟煤的热值是3.4×107J/kg。求:
(1)完全燃烧无烟煤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2)锅炉内的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小超用如图17所求的滑轮组把重为120N的重物以0.3m/s的速度匀速提起。已知小超的体重为600N,拉力为75N,拉力在竖直方向。双脚与水平面的接触面积为350cm2.重物被提起3米,求:
(1)在这个过程中,小超的拉力所做的功为多少J?拉力做功的功率为多少W?
(2)小超对水平面的压强为多少pa?
小莉在实践活动中设计的模拟调光灯电路如图18所示。她选用的电源电压为12v,小灯泡上标有“6v 6w”的字样,滑动变阻器上标有“20Ω 2A”的字样。若不考虑温度对小灯泡电阻的影响,闭合开关S后,问:
(1)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多少?
(2)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中点时,电压表的示数以及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多少?
请将图中二种测量工具的测量值写在对应的空格处。
 
 (1)甲图中,物体的长度是      cm;
 (2)乙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oC;
某物理兴趣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实验装置如图20所示,一表面粗糙的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木板上的滑块通过轻绳绕过定滑轮,绳的另一端悬挂托盘。实验时,在托盘中放入适量的砝码,使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测量滑块的滑动摩擦力,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
| A.木板的质量m1 | B.滑块的质量m2 | 
| C.砝码的质量m3 | D.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4 | 
(2)滑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表达式为F1=       。(用已知或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3)该实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请你写出其中的一点:                          。
某环保小组为了对河的水质进行监测,定期取样测量其密度进行物理分析。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偏在分度盘左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节。
 (2)他们在测量过程中,首先舀取河水倒入量筒如图甲所示,然后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一只空烧杯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
 
 最后将量筒中的河水全部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河水的总质量,测量结果如图丙所示为57.6g。则舀取的河水的体积为     cm3,质量为    g,密度为    为kg/m3。
 (3)为了更准确地测量河水密度,甲、乙、丙三个实验步骤的顺序应调整为          。
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时:
 
 (1)请在图甲中把余下部分的电路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完整。(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时,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大)
 (2)实验过程中必须控制       不变;在某次测量中,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电流为    A。
 (3)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              。
 (4)当把电路中5Ω的电阻换成10Ω的电阻时,应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     (填“左”或“右”)移动。
| 次数 | 1 | 2 | 3 | 
| R/Ω | 5 | 10 | 25 | 
| I/A | 0.5 | 0.25 | 0.1 | 
(5)实验记录的数据如右表所示,由此所得出的结论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