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初三第一学期期末化学卷
把经过烘干的过量的木炭粉和少量的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平铺在硬质试管底部,并将硬质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用酒精喷灯加热,同时用导管将生成的气体导出
(如图所示)
请你对导出的气体成分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猜想:导出的气体可能是        (只写出一种猜想);
(2)实验操作:                                    ;
(3)实验现象预测:                                  ;
(4)如果实验证明猜想是错误的,写出木炭粉和少量的氧化铜粉末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试根据提供的元素周期表回答问题:
从上图中,我发现如下规律:
(1)在化学反应中,ⅠA族元素(除H外)的原子比较容易  电子,ⅥA族元素的原子比较容易          电子,都通常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可见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               数。
(2)从原子结构方面看: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 数;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同的  数。
(3)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的           数在数值上相等;
(4)                   
有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26.5 g,加热使之反应,待反应至不再有气体生成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得到剩余固体16.9 g。求:
(1)制取氧气的质量;  
(2)剩余固体中含有哪些物质?各为多少克?
下列实验操作“先”,“后”顺序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室制氧气结束时,先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 | 
| B.点燃一氧化碳前,要先检验其纯度,而后才能点燃 | 
| C.做CO还原氧化铜结束时,先停止通CO,后熄灭酒精灯 | 
| D.做气体制备实验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 | 
2005年7月,美国“深度撞击”飞行器成功炮轰坦普尔1号彗星,其撞击器采用的是一种含铍(一种金属)3%的铜合金。关于合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合金也是“金属材料” | B.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各成分金属大 | 
| C.多数合金的熔点低于组成它的成分金属 | D.合金只能由金属与金属熔合而成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相同核电荷数的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 | B.含氧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 | 
|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一定是单质 | D.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 
一些食物的近似PH值如下:番茄4.0~4.1,苹果2.9~3.3,牛奶6.3~6.6,鸡蛋清7.6~8.0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胃酸过多的病人应少吃苹果 | B.牛奶和鸡蛋清均属于酸性食品 | 
| C.番茄属于酸性食品 | D.苹果的酸性比牛奶强 | 
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 
|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 
|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 
|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 
据统计,我国仅20世纪90年代就发生火灾约89万起,给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应用化学知识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火灾。下面对图中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
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 物质 | a | b | c | d | 
| 反应前质量(g) | 6.4 | 3.2 | 4.0 | 0.5 | 
| 反应后质量(g) | 待测 | 2.56 | 7.2 | 0.5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a和b是反应物,d可能是催化剂 | 
| B.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4.64g | 
| C.c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等于a、b两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 | 
| D.若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比为2:1 | 
图1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室温时,将盛有a、b饱和溶液的试管分别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均无晶体析出。当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硝酸铵固体或浓硫酸后,图2试管内所示现象正确的是

(A)              (B)              (C)             (D)
将质量相同的A、B两种金属,同时分别放入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
(已知:A、B在生成物中均显+2价),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根据右图所示信息得到的结论中,正确的选项是
①金属活动性A>B         ②两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A>B 
③两份盐酸可能同时反应完 ④与盐酸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气的质量A>B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分)
人类在利用化学方法改造物质的过程中,总是用一系列的科学观念作为指导,以铁的冶炼为例,请把左列中解决生产问题的措施与右列中对应的科学观念用连线连接起来:
措施                       科学观念   
| 在自然界中寻找含铁元素的矿物作为生产原料 |  | 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的绿色化学观念 | 
| 对废水、废气、废渣加以净化处理或开发利用 | 元素守恒的观念 | |
| 制定安全保障措施,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 | |
| 革新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 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人本主义观念 | 
利用物质间某些性质的差异选用不同的方法将它们分离,是分离物质的基本思路。例如:在工业上,分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是利用它们沸点的不同。请列举一种你所知道的利用物质性质差异分离物质的方法
物质的分类标准有多种,自拟两个分类标准,将氢气、氧气、二氧化碳、铁四种物质中的三种物质包括在标准内,而另一种物质不在标准内。
(1)标准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准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分)利用化学知识,可以防止生活中一些不利现象的产生:
(1)为保证人身体安全,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必须要做        试验;
(2)为防止照片褪色,可将照片塑封(用塑料薄膜封闭),目的是隔绝           ;
(3)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生产厂家会想尽各种方法,其中包装就有很大的学问。例如:风味食品“扬州风鹅”就采用了“真空”包装,另外“充气”包装食品也很常见。你认为适宜充入食品包装袋中的气体可以是     或     。有时候生产厂家会在食品包装袋中放入少量用透气纸袋盛装的干燥铁粉,以除去氧气和水蒸气,这些铁粉最终将转化为        
(填名称)
(3.5分)
阅读有关消毒剂的资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1)“84消毒液”是由次氯酸钠和表面活性剂混合配制的消毒剂,是一种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广泛用于公共场所和家庭卫生消毒,由于“84消毒液”有一定腐蚀性,将其稀释成0.2%~0.5%,浸泡时间为10到30分钟。
① 次氯酸钠化学式为NaClO,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② 使用“84消毒液”清洗衣服后要漂洗干净,其原因是                  。
(2) 阅读下表,回答其它消毒剂相关问题:
| 消毒剂 | 化学式 | 性质和用途 | 注意事项 | 
| 过氧乙酸溶液 | CH3COOOH | 过氧乙酸易挥发、易分解,其分解产物为醋酸和氧气。过氧乙酸具有很强的消毒杀菌能力,可以迅速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病菌、细菌等 | 对皮肤有 腐蚀作用 | 
| 双氧水 | H2O2 | 过氧化氢溶液俗称为双氧水,是一种无色液体,容易分解,其分解产物为水和氧气。双氧水具有较强的消毒杀菌能力。 | 需低温 避光保存 | 
对生活中不慎产生的外伤伤口进行消毒时,选用的合适消毒剂是     ,原因是       。
(3) 水是生命之源。为了保障我市居民饮用水的安全,自来水必需进行消毒处理。
① 自来水厂处理水的过程中一般可先加入       ,吸附水中悬浮的颗粒而沉降;
② 目前自来水厂常用二氧化氯进行消毒杀菌,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     ;
③ 在一些偏远农村一般用漂白粉作为水源消毒剂,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化学式是Ca(ClO)2。次氯酸钙很不稳定,能和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反应生成CaCO3和次氯酸(HClO),后者见光分解生成盐酸并放出氧气,因而具有消毒杀菌作用。
请写出次氯酸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CO2,并验证CO2和CO的性质的实验,请看图后回答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            ②               。(每空0.5分)
(2)A中所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方程式为                     。
(3)C中所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方程式为                。
(4)E中酒精灯的作用          ,反应方程式为                    。 
“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反应方程式为:     。1分
 某同学做了该实验后,展开了下列思考与探究:
(1)催化剂MnO2的用量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呢?
他做了这样一组实验:每次均用30mL10%的H202溶液,采用不同量MnO2粉末做催化剂,测定各次收集到500mL氧气时所用的时间,结果如下:(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
| 实验次序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MnO2粉末用量(克)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 所用时间(秒) | 17 | 8 | 7 | 5 | 4 | 3 | 2 | 2 | 2 | 2 | 
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MnO2的用量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呢?如果有,是怎样影响的呢?
答:                                                  。1分
(2)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呢?
他又做了一组实验:每次均取5mL30%的H2O2溶液,然后稀释成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实验均在20℃室温下进行,其他实验条件也均相同)
| 实验次序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H2O2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 1% | 3%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 MnO2粉末用量(克) | 0.2 | 0.2 | 0.2 | 0.2 | 0.2 | 0.2 | 0.2 | 0.2 | 
| 收集到540mL气体时所用时间(秒) | 660 | 220 | 205 | 80 | 25 | 9 | 4 | 3 | 
| 反应后液体温度(℃) | 24 | 34 | 39 | 56 | 65 | 67 | 69 | 70 | 
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呢?如果有,是怎样影响的呢?
答:                                                    。1分
由表中数据还可看出,该反应是个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0.5分
(3)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该反应的速率呢?
请说出你的一个猜想:                                      。0.5分
通过学习氧气的性质,知道镁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白色固体物质。但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发现在空气中点燃镁条时,生成的白色固体物质中夹杂着少量的淡黄色固体。为了探究其原因,他们做了以下工作:
[提出问题] 淡黄色固体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通过查阅资料,记录了下列几种物质的颜色:
| 物 质 | MgO | MgCl2 | Mg3N2 | Mg(NO3)2 | MgCO3 | Mg(OH)2 | 
| 颜 色 | 白色 | 白色 | 淡黄色 | 白色 | 白色 | 白色 | 
某同学推断产物中一定不存在氯化镁,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 0.5分
[提出猜想] 分析以上资料,同学们认为淡黄色的固体可能是镁与空气中的         
(填写化学式)反应生成的;0.5分
[实验探究] 如果让你设计实验验证上述猜想,你的方案是           ;1分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写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分
[反思与评价] 通过上述探究,你对燃烧的新认识是                      。1分
合成氨工业生产中所用的α-Fe催化剂的主要成分是FeO、Fe2O3。当催化剂中FeO与Fe2O3的质量之比为9∶20时,其催化活性最高。现以Fe2O3为原料制备上述催化剂,可向其中加入适量木炭粉,发生如下反应: 2Fe2O3+C 4FeO十CO2↑。为制得这种活性最高的催化剂,应向240g Fe2O3 粉末中加入木炭粉的质量是多少克?
4FeO十CO2↑。为制得这种活性最高的催化剂,应向240g Fe2O3 粉末中加入木炭粉的质量是多少克?
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合成纤维
合成纤维 
 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 
| B. | 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 
| C. | 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 
| D. | 在化学反应中,任何离子都不能再分 |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 | 干燥氧气 | B. | 测定溶液
   值 | C. | 量取9.0
   液体 | D. | 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
| A.氮气 | B.氧气 | C.水蒸气 | D.稀有气体 | 
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颜色、状态 | B.密度、硬度 | C.氧化性、可燃性 | D.熔点、沸点 |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下列实验操作中安全的是
| A.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 
| B.为了获得感性认识,可触摸药品和品尝味道 | 
| C.实验中,为保护眼睛,提倡使用防护眼镜 | 
| D.停止加热时,用嘴吹灭酒精灯 |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不正确的是 
        
       
         
| A.液体的倾倒 | B.液体体积读数 | C.点燃酒精灯 | D.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 
我国著名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铕等9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已知铕相对原子质量为152,核电荷数为63,则铕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89 | B.63 | C.152 | D.215 | 
水是生命的基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静置是水的净化的一种方法 | B.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水就是纯水 | 
| C.用过滤的方法可以使硬水软化 | D.长期饮用纯净水有益健康 | 
下列关于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地球上水储量很大,所以淡水资源不会匮乏 | 
| B. | 将石油加热炼制,可得到汽油、煤油等多种产品 | 
| C. |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 
| D. | 更多的利用太阳能可减少环境污染 | 
冲洗照片时,需将底片浸泡在大苏打( )溶液中,使影像固定下来,这一过程叫"定影"。大苏打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 0 | B. | +2 | C. | +4 | D. | +6 | 
关于二氧化碳的自述中,你认为不符合事实的是()
| A. | 我能在灭火中大显身手 | B. | 我承认"温室效应"主要是我惹的祸 | 
| C. | 我能帮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 D. | 我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 
豆浆被称为"植物奶",其中还有异黄酮( )具有防癌功能,下列关于异黄酮说法正确的是()
| A. | 异黄酮中共含有27个原子 | 
| B. | 异黄酮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 C. | 一个异黄酮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分子 | 
| D. | 异黄酮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5︰10︰2 | 
我国使用"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的动力是由高氯酸铵( )分解所提供的,反应方程式为 ↑,则 的化学式为()
| A. | B. | C. | D. | 
新切的马铃薯片与固体碘、碘溶液和碘蒸气接触,都会变蓝色,这一实验现象说明()
| A. | 同种分子质量相等 | B. | 同种分子体积相等 | 
| C. |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 D. | 同种分子运动速度相等 | 
不需加任何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一组物质是
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下列物质间的相互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 | 二氧化碳---碳酸钙 | 
| B. | 铜---氧化铜 | 
| C. |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 
| D. | 一氧化碳---碳酸 | 
下列知识归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①物质的缓慢氧化均放出热量 ②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 ③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 | 
| B. | 实验中的现象 ①向浓氨水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②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变浅 ③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蓝色絮状不溶物生成 | 
| C. | "低碳经济"的措施 ①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②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③近距离出行时,用自行车替代机动车 | 
| D. |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 
①是否使用催化剂
 ②反应物的浓度
 ③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根据下列实验图示分析问题:
①硫的燃烧 ②铁丝的燃烧
      ②铁丝的燃烧  ③甲烷的燃烧
        ③甲烷的燃烧
 ⑴上述三个实验都是物质和氧气所发生的反应,请写出所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硫的燃烧;          
 ②铁丝的燃烧;          
 ③甲烷的燃烧.          
 ⑵上述三个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属于氧化反应的是。(填序号)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依据下表回答问题:
 
 ⑴表中12号元素的名称是,属于(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其容易(填"得"或"失")电子,变成(用离子符号表示)
 ⑵表中下列各组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有。
| A. | 12号和4号 | B. | 12号和2号 | C. | 12号和13号 | D. | 10号和2号 | 
⑶写出体现12号元素化学性质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通过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甲 乙 丙
⑴甲实验的化学方程式是。
 ⑵乙实验是利用红磷的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请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待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⑶丙实验,向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平底烧瓶中放入几小块烘烤过的木炭,迅速塞上单孔橡皮塞,观察到的现象是,这体现了木炭具有性。
 ⑷方法感悟:甲实验是通过电解水后,验证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来得出水的组成,其依据是;乙实验是利用可燃物消耗瓶内的氧气而不生成气体,从而使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乙实验和丙实验中都消耗了瓶内的气体,其本质区别是.
通过半年的化学学习,我们知道了常见气体的制取方法,下图是常见气体的制取装置,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下同)
 ⑵若要制取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选用的发生装置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验满的方法是;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所采用方法的化学方程式是。
 ⑶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还可以制的气体是,其化学方程式为。
 ⑷通过学习我总结出,在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在选择气体的收集装置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在高效课堂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灭火的原理"进行了探究学习。
 【课堂归纳】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我们归纳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是:
 ①可燃物   ②
【演示引导】
 我们进一步学习灭火的原理。如图所示,烧杯中有一支燃着的蜡烛,烧杯底部有一些碳酸钠粉末,向烧杯中倒入少量稀盐酸,发现蜡烛迅速的熄灭。
 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熄灭蜡烛所依据的原理是
 【小组探究】
 点燃一长一短两支蜡烛,同学们分小组对熄灭蜡烛的方法展开探究。
 
 ⑴小何说:"因为人呼出的是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我可以将它们吹灭。"  
 小邹对小何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氧气,并设计如下实验证明了自己的说法。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  | 
      | 
看了小邹的实验后,小何发现了吹灭蜡烛所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⑵小丽说:"可以在燃着的两支蜡烛上罩一个大烧杯,过一会蜡烛也会熄灭。"(如图)
 
 小苗说:"蜡烛熄灭是有先后顺序的,因为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短蜡烛先熄。"
 小张说:"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上部氧气少,所以长蜡烛先
 熄。"
 同学们一起合作进行了实验,发现长蜡烛先熄。
 小苗对小张的说法仍心存疑惑,认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是长蜡烛先熄的主要原因,并设计实验进行了证明。她的实验方案是 
 通过实验,小苗终于发现了长蜡烛先熄灭的秘密,她的发现是
 ⑶通过探究,小丽进一步提出采用与上述灭火原理不同的方法是
 【归纳反思】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灭火的原理,而且还有了新的启示是
时下有些年轻人喜欢染发,染发时一般要用到一种着色剂--对苯二胺,其化学式为
 。它是一种有毒的化学药品,会对染发者的身体带来伤害。
 (1)对苯二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
 对苯二胺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
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6.6g,加热完全反应后,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68g。据此,我能完成下列计算:
 ⑴生成氧气的质量。
 ⑵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3g/L)
 ⑶生成氯化钾的质量。(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