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宜昌卷)化学
保护空气,使天空更蓝。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 | 随意大量燃放鞭炮 | B. | 使用绿色公共交通出行 | 
| C. | 开发和利用各种清洁能源 | D. | 将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 |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 A. | 食盐 | B. | 蔗糖 | C. | 酒精 | D. | 植物油 | 
绿色碘盐、补铁酱油、高钙奶粉中的"碘""铁""钙"指的是
| A. | 单质 | B. | 元素 | C. | 原子 | D. | 分子 | 
宜昌民生热词:"舌尖上的安全"。下列做法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是()
| A. | 用碳酸氢钠作发酵粉 | B. | 用霉变油菜籽生产食用油 | 
| C. | 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烹调食物 | D. | 用工业酒精勾兑饮用白酒 |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读法错误的是( )
| A. | 读作氯化铁 | B. | 读作氯化镁 | 
| C. | 读作氯化银 | D. | 读作氯化铝 | 
最近,科学家成功制备出了一种含铱元素的阳离子,在这种离子中,铱元素显+9价.该离子符号的书写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选项 | A | B | C | D | 
| 用 途 |  |  |  |  | 
| 金刚石做玻璃刀 | 石墨做电池电极 | 不锈钢做水壶 | 钛合金制造船舶设备 | |
| 性质 | 金刚石硬度大 | 石墨很软 | 不锈钢有导热性 | 钛合金抗腐蚀性强 | 
下列关于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只有离子能构成物质 | 
| B. | 分子之间有间隔,原子之间没有间隔 | 
| C. | 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运动 | 
| D. |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够再分 | 
在炼铁工业中,常用石灰石将铁矿石中的杂质二氧化硅转化为炉渣除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中X的化学式是()
| A. | B. | C. | D. | 
下列记录的实验现象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A. | 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 
| B. | 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看到瓶口有大量白雾 | 
| C. | 在电解水实验中,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 
| D. | 取少量氢氧化钠曝露在空气中,氢氧化钠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 | 
分离、提纯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实验目的 | 实验设计 | |
| A | 除去
    中的少量
    和 | 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 
| B | 除去
    固体中的少量 | 先加足量水溶解,再加适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 
| C | 除去
    溶液中的少量 | 加入适量的
    溶液,过滤 | 
| D | 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铁粉 | 用磁铁吸引 | 
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 
| B. | 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和 | 
| C. | 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 
| D. | 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 
把 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盐酸中, 溶解并有气泡产生, 不反应,取过量 放入 和 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经检验,滤渣中只有 .则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 | B. | C. | D. | 
某同学为了测定铜镁合金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将100
 稀盐酸分2次加入到盛有5
 该样品的烧杯中,所得数据如下表,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次数 | 实验前 | 第1次 | 第2次 | 
|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 | 0 | 50 | 50 | 
| 剩余固体的质量/ | 5 | 3 | 2 | 
| A. | 第1次加入稀盐酸后剩余固体中还有镁 | B. | 第2次所加入的稀盐酸未反应完 | C. | 每50 稀盐酸和1 镁恰好完全反应 | D. | 合金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40% | 
化学学习让我们有了很多收获,下列归纳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认识物质俗名 | B.注意实验安全 | 
| ①固体二氧化碳--干冰 ②氢氧化钙--熟石灰 ③氢氧化钠--纯碱 | ①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 ②鉴别化学药品时可以品尝 ③危险实验配戴防护眼镜 | 
| C.合理利用资源 | D.健康生活方式 | 
| ①随意大量使用塑料袋 ②过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农业产量 ③钢铁表面刷上油漆,防止钢铁生锈 | ①平衡膳食,不偏食挑食 ②不购买食用过期食品 ③不过量饮用碳酸饮料 | 
用化学符号表示:
 (1)锌元素; 
 (2)2个氢原子;
 (3)3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请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2)二氧化碳和澄清的石灰水反应;
 (3)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肥料,其化学式为
 。工业上,可以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以二氧化碳和
 为原料制得尿素并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温度为
 时,
 与
 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将
 时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有晶体析出的是(填字母代号);
 (3)
 时,把
 物质各50
 分别加到100
 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填字母代号),若要使之达到饱和状态,还需要向溶液中加入
 该溶质。
图1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图2是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2中
 的值为,
 的值为;
 (2)硒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周期,硒化钠的化学式为。
走进化学变化的微观世界,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下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X、Y、Z分别表示不同类别的原子,据图回答问题:
 
 (1)该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2)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是;
 (3)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4)由X原子构成的物质在该反应中(填"是"或"不是")催化剂。
对比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你参与下列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实验一:探究影响硫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  | 如左图,分别将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①硫在氧气里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硫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说明了影响硫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是 | 
实验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氢氧化钠反应。
|  | 左图是小鹏同学设计的对比实验,用于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能否反应。小燕同学认为该实验设计不符合对比实验的基本原则,她的理由是 | 
实验三: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  | ①小意同学做了如左图所示A试管和B试管的对比实验,发现B中固体可溶,A中几乎不溶。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②小明同学补充了如左图C所示实验,他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 | 
下图是实验室常用气体制备装置,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某化学小组同学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并选用B装置来制氧气。实验中,同学们发现不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大家提出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把发生装置由B改为C,其理由是
 二是将过氧化氢溶液加水稀释。溶液的稀释需要经过计算、量取、混匀三个步骤。如果把50 g 质量分数为20%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5%的过氧化氢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
 ①量筒  ②药匙   ③试管   ④酒精灯  ⑤滴管   ⑥玻璃棒
构建知识网络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图是不同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图。其中 A、B、C、D属于不同类别的物质,且都含有铜元素,B为黑色粉末,C为红色粉末。"→"表示一种物质一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请回答问题:
 
 (1)C的化学式, A的化学式;
 (2)写出由B生成硫酸铜的化学方程式;
 (3)在该知识网络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中,可以归纳出能与盐发生反应的物质类别有。
 A.单质    
 B.氧化物     
 C.酸     
 D.碱      
 E.盐
某化学社团的同学发现,不同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着相同的实验现象。但从化学的角度去研究,会发现其有本质的区别。
 【现象分析】
 实验一: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里加入一定量的水,迅速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并将导管另一端通入盛有水的试管中,振荡左侧试管(如图)。
 
 实验二:用氧化钙代替氢氧化钠重复一次上述实验。
 上述两个实验的相同现象之一是;
 上述两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实验发生了化学变化,其化学方程式是;另一个实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本质归纳】  ;另一个实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本质归纳】
 相同的实验现象,既可以由物理变化引起,也可以由化学变化引起。
 【探究运用】
 在探究白色粉末的组成时,要研究相同实验现象的本质区别。
 实验三: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钡、碳酸钾和氢氧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取一定量该粉末加入到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中有白色不溶物。
 小明同学认为,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硫酸钡;
 小意同学认为小明的结论不准确,其理由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针对上述两位同学的观点,小燕同学进一步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1)步骤②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是;
 (2)步骤③中,加入酚酞溶液后,若溶液E为无色,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是(填化学式,下同);
 步骤③中,加入酚酞溶液后,若溶液E为红色,则滤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原白色粉末的可能组成是或;
 (3)小鹏同学认为,只需取少量滤渣B,加入过量的稀硝酸,若看到的现象是,就足以说明原白色粉末中只含有碳酸钾和氢氧化钡。
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白糖、冰糖和红糖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
 ,则:
 (1)一个蔗糖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
(2)蔗糖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