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卷(湖北随州)
下图甲是
 二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在
 时,
 点表示
 物质的
 (2)
 时,
 各
 分别加入到两只盛有100
 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得到
 溶液和
 溶液,然后分别放入盛有同样冰块的小烧杯.一段时间后,有晶体析出的是
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以下是小东同学关于实验方面的某些归纳总结,请你帮助完成:
 (1)实验室中有些药品需密封保存的原因:
 .药品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
 .药品能与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①该同学的归纳不完整,你还能补充的一种情况是。
 ②写出一个符合情况
 的药品名称。      
 ③写出一个符合情况
 的化学方程式。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催化剂、温度、反应物浓度、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请举例论 证下列两种因素的影响。
 ①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如:。
 ②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大。如:。
(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l分,共5分)
 某同学模仿物理课上学到的"串联电路",设计了如下气体制取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后,
 中出现大量气泡,
 中白磷燃烧,
 中液面下降,稀盐酸逐渐进入
 中。请看图回答问题:
 
 A        B       C        D        E        F
 (1)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中白磷能够燃烧的原因是 。
 (3)
 中的实验现象是 。
 (4)用
 装置收集气体的依据是 
 是初中化学重点研究的气体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
 的制取和性质:
 (1)该兴趣小组用干燥管、烧杯、铜网等设计装配了一个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如图所示。在干燥管内的铜网上应盛放
 
 (2)该兴趣小组同学将制得的
 分别通人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他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
 和
 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①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
 与
 发生了化学反应,如右图所示。实验现象为:甲--软塑料瓶变瘪,乙--"瓶吞鸡蛋"。
 小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
 小雯同学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
 和
 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小明同学针对小雯的质疑又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这个实验是
 ②小虎向甲实验后变瘪塑料瓶的溶液中加入
某课外兴趣小组对实验室中的一瓶稀硫酸样品进行分析。他们分别用100g稀硫酸与不同质量的锌粒(含杂质,杂质不与稀硫酸反应)反应,三次实验的数据如下表。
| 实验次数 | 1 | 2 | 3 | 
| 加入锌粒的质量(g) | 4 | 8 | 12 | 
| 充分反应后剩余物质的总质量(g) | 103.9 | 107.8 | 111.8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
 (2)计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今年3月21日,我市出现罕见的浮尘天气。环境监测中心报告,当天空气污染指数为270 290,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依据下表判断,当天空气质量状况属于空气污染指数范围及相应的空气质量级别表()

| A. | 优 | B. | 良 | C. | 轻度污染 | D. | 中度污染 | 
下列在生活中获得的能量来自化石燃料的是()
| A. | 用太阳能热水器洗热水澡 | B. | 冬天吃火锅用固体酒精做燃料 | 
| C. | 用电饭煲煮米饭 | D. | 用无烟煤燃烧产生的热量烧山芋 | 
下列有关仪器用途说法不恰当的是()
| A. | 温度计代替玻璃棒用于搅拌 | B. | 烧杯用于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 
| C. | 试管用于装配简易气体发生器 | D. | 胶头滴管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 |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合成纤维
合成纤维 
 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 
| B. | 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 
| C. | 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 
| D. | 在化学反应中,任何离子都不能再分 |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 | 干燥氧气 | B. | 测定溶液
   值 | C. | 量取9.0
   液体 | D. | 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 
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①纯净水和矿泉水都是纯净物;②用活性炭可将硬水进行软化;③太阳能、风能和天然气都是可再生能源;④霉变的大米(含有黄曲霉毒素)只要洗干净就可放心食用;⑤合金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强度和硬度更高、抗腐蚀性能更好;⑥回收利用废旧金属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而且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中正确的是()
| A. | ⑤⑥ | B. | ③⑤⑥ | C. | ②④⑤ | D. | ①②③④ | 
下列图①~④分别与相应的操作过程相对应,其中正确的是()

| A. | ①在恒温的条件下,将足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发适量的水分 | 
| B. | ②向露置在空气中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 
| C. | ③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 
| D. | ④相同质量的且过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质量和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反应 | 
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 | a | b | c | d | 
| 反应前质量(g) | 10 | 10 | 10 | 2 | 
| 反应后质量(g) | 待测 | 2 | 21 | 2 | 
| A. |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可能是催化剂 | 
| B. | a、b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c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 | 
| C. | b物质可能是单质 | 
| D. | 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3g | 
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 选项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除去杂质的方法 | 
| A | (
    ) | 通过
    溶液 | 
| B | 通过灼热的铜网 | |
| C | 加水、过滤、蒸发 | |
| D | 溶液(
    ) | 加适量
    溶液、过滤 | 
从C、H、O、N、S、P、Na、Fe、Ba等9种元素中选择恰当的元素,用离子符号、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按下列要求填空:
(1)硫酸钠中的阴离子      ;氯化亚铁中的阳离子     ;能使木材、纸张变黑的酸      ;溶于水后显碱性的气体     ;用于造纸、洗涤剂的盐         。
(2)一种暗红色的固体燃烧生成大量的白烟                                 。
(3)高炉炼铁(以赤铁矿为例)过程中还原成铁的主要反应原理                 。
(4)有沉淀生成的中和反应                   。
(5)在人体组织里,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发生缓慢氧化            。
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对身边的常见物质有所认识,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问题。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服用含
 的药物来治疗胃酸过多,其反应方程式为
 (2)鉴别常用铵态氮肥、磷肥、钾肥三种化肥,首先看外观,
 (3)碳单质包括金刚石、石墨和
 等,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如它们都有可燃性,试写出
 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下列变化中所 涉及到的物质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A、B常温下为液态,C、G为单质,医疗上用F来配制生理盐水。试回答下列问题:
涉及到的物质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A、B常温下为液态,C、G为单质,医疗上用F来配制生理盐水。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 A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B和C;
 ②D与E反应生成F和B;
 ③C与G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生成H或I;
 ④ J和K分别与D反应都生成B、F和I, J中的组成元素比K多一种。
J和K分别与D反应都生成B、F和I, J中的组成元素比K多一种。
 (1)写出E的化学式。
 (2)D所属物质类别(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3)写出A在一定条件下生成B和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④中的变化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有。
 (5)将等质量的J和K分别加入到足量的D溶液(质量分数都相同)中,比较反应产生I快慢,并说明理由;。
以下是实验室常用部分仪器:
 
 (1)指出图中仪器的名称:④;
 (2)小李同学选择仪器制取并收集氧气,已知他使用了仪器①③⑤⑥,那么他还需要使用上图仪器中的(填序号);该发生装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是:把导管的一端浸在水里,用手紧贴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则说明该装置不漏气。
 (3)小张同学正在收集一瓶
 , 不知是否收集满了,其验满方法是。
 (4)某兴趣小组选用上述仪器,用锌粒和稀硫酸制氢气,锌粒反应完后,发现还有较多的灰黑色固体物质,从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分离得到该灰黑色固体的操作方法是。
 【提出问题】灰黑色固体物质的成分是什么呢?
 【提出猜想】①可能含有单质碳;②可能含有单质铜;③可能还有其它物质
 【设计实验】请设计实验用化学方法证明该灰黑色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单质碳和单质铜。完成下表(不一定要填满):
| 步骤 | 实验方法 | 现象和结论 | 
| 1 | ||
| 2 |  | |
| 3 | 
【反思讨论】上述各步反应完全后,兴趣小组的同学还收集到 了少量剩余黑色固体物质,为了进一步探究剩余固体物质的成分,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后,认为用初中化学知识无法解决,你对下一步的探究学习活动的合理建议是:首先。
了少量剩余黑色固体物质,为了进一步探究剩余固体物质的成分,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后,认为用初中化学知识无法解决,你对下一步的探究学习活动的合理建议是:首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