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市37中九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禁毒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禁毒的决心。1839年6月在虎门当中销烟的是
| A.林则徐 | B.关天培 | C.左宗棠 | D.邓世昌 | 
法国大作家雨果曾愤怒地谴责侵略者的暴行,他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这里的“两个强盗”指的是
| A.英美联军 | B.英法联军 | C.法美联军 | D.美日联军 |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索 | 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 | 
| 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 | 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 | 
以下关于文艺复兴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但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最初一位诗人 | 
| B.文艺复兴并不是简单的'复古” | 
| C.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潮是人文主义 | 
| D.文艺复兴起源于英国,随后席卷全欧洲 | 
西方“步入近代”的社会巨变: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是器物(技术)方面的变革。其中,属于“制度方面”变革的历史事件是
| A.新航路开辟 | B.文艺复兴 | 
|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D.工业革命 | 
鲁迅在《故乡》中写道:“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为什么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就应该遭到嗤笑
| A.华盛顿在美国共和国时期就任“护国主” | 
| B.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度过内战时期 | 
| C.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领导人,也是美国第一任总统 | 
| D.华盛顿领导美国度过经济危机 |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拿破仑的功过展开了讨论。他们对拿破仑所做的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①颁布《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②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解除了法国的外来威胁 
③未打过败仗,是卓越的军事家
④后期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质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探究历史发展的共性是学习历史的任务之一。下列对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相同点的归纳,正确的是
①引起战争的原因都与经济有关
②战后都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
③都以争取国家独立为目标
④都由当时的美国总统来领导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数据分析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表直接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 持续时间 | 参加国 | 涉及人口 | 死伤人数 | 经济损失 | 
| 4年多 | 30多个国家 | 大约15亿人 | 3000多万人 | 3000多亿美元 | 
A.人类历史上的空前灾难             B.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C.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激烈较量       D.世界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某中学九年级同学在研究“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这一主题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下知识点,其中正确的是
| A.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欧美扩展到亚洲 | 
| B.都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 | 
| C.都属于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革命 | 
| D.都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 | 
1921年前,苏维埃政权一直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宣布为投机倒把,甚至视为反革命行为而予以惩办。促使这一情形后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爆发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 | 
|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 D.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形成 | 
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 
| B.建立了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 
| C.彻底消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 
| D.这一体系没能移维持下去 | 
分析以下世界经济危机情况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 
| 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等部门的危机 | 
|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 
| 1933年与1929年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下降37.2%,贸易总额缩减2/3 | 
 
A.涉及范围特别广         B.持续时间比较长
C. 物价上涨比较快        D.破坏性特别大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要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参与国家经济,用国家的力量推动经济的运转,20世纪30年代这一思想的成功实践是:
| A.新经济政策 | B.德国法西斯专政 | 
| C.罗斯福新政 | D.匈牙利改革 | 
“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最能体现上述主张的行为是
| A.组建协约国参加一战 | B.参加并操纵巴黎和 | 
| C.参与制造慕尼黑阴谋 | D.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 
1940年12月,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时说过;“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下列哪一个国家的史实证明了罗斯福的这一论断
| A.英国 | B.法国 | C.波兰 | D.苏联 | 
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等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其共同原因是
| A.朝鲜战争爆发 |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 C.形成经济共同体 | D.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 
下图所示的柏林墙是上个世纪美苏冷战的产物和象征。下列有关冷战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 
| B.帮助西欧各国恢复经济仅仅只是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借口 | 
| C.美苏冷战的结果是形成了两极对抗格局 | 
| D.在冷战的过程中,美苏两国没有发生过任何形式的敌对活动 | 
《全球通史》写道:“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20世纪)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新经济政策 | B.西方国家封锁 | 
| C.开展工业化 | D.斯大林模式 | 
世界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分分合合,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较量,左右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指出“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摘自《全球通史》
(1)所学回答,为实现“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美、苏等国是怎样“保持团结” 的,举两例说明 (4分) 材料三中“同盟国”因“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产生分裂,其正式分裂的标志是什么?(2分) 
材料二 下图漫画中的赫鲁晓夫和肯尼迪正在起劲地扳手腕,他们的另一只手分别摁向控制对方导弹的按钮,赫鲁晓夫满头大汗……
(2)材料二是哪一国际格局的生动写照?“双方扳手腕”的典型事件是什么? “双方扳手腕”的最终结局如何?
材料三  下图 
(3)“不平衡的跷跷板”反映的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这一特点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阅读材料
材料一 :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的成果分别属于第几次科技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发明分别给人们的生产或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材料二 
(2)材料二是哪些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结果?,以上三幅图片,反映了人类在利用科技成果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不利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