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五十二中
  首页 / 试题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课时同步练习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14变脸(节选)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糍(  )粑(  )
阴mái(  )
回sù(  )
àn(  )然
惺(  )忪(  )
打鼾(  )
挠(  )痒
愧疚(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愧疚(jiù)  糍粑(cí)  恍然大悟(huǎng)
B.呓语(yì)  打盹(dǔn)  携儿带崽(zǎi)
C.斟酒(zhēn)  鹭鸶(sī)  睡眼惺忪(sōng)
D.打鼾(hān)  呜咽(yàn)  怡然自得(y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猝不及防: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
B.返老还童: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焕发青春。
C.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烟尘而显得混浊。
D.打牙祭: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后来泛指偶尔吃一顿简单的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词填空。
(1)船________(靠 拢)码头,开饭,打牙祭喽!
(2)老陪少,拍巴掌,________________(手舞足蹈 龙飞凤舞),合唱儿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项的修辞方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

A.往日独叹黄昏冷,今朝笑看夕阳红。
B.小猫小狗,油水不多。
C.蚂蟥缠着鹭鸶脚,想甩脱又甩不脱啊!
D.养儿方能续后代,女生外向招祸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
(1)音乐行弦,水上漂睡眼惺忪嘀咕。
睡眼惺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狗娃没法站着撒尿,趁老头蒙咙打鼾,蹑手蹑脚下船,拨开芦丛寻视方便之处。
蹑手蹑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狗娃)猝不及防,失去对策,本能地捂住裤子后退。
猝不及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船拢码头,开饭,打牙祭喽!
打牙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戏剧常识填空。
(1)剧本通常包括两部分:一是__________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__。
(2)戏剧,按表现形式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剧中,有着叙事人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作者、观众甚至是剧中人的代言者,这一角色是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对狗娃的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该生在穷乡里!/不该遇上大水灾!/被人拐。被人卖,/被人骑,被人踩……/只见人人良心坏!/鞭打牲口爬悬崖。(苦命)
B.我比男娃子更勤快,/能干粗活能挑抬。/下河帮你洗铺盖,/煮饭帮你劈干柴……(极力讨好水上漂)
C.我不贪嘴,不挑菜,/学本事,听安排……(乖巧可爱)
D.没想到世上还有好人在,爷爷出现笑颜开。/把我当作人看待,亲亲热热贴胸怀。/舍不得这份情啊!/割不断这般爱!/天上雁鹅排对排,/扯烂衣裳不分开!(知恩图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变脸》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旧时代生活的图景以及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B.文章以丰富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舞台说明中有许多生动的描写。
C.剧中狗娃为了让水上漂收留自己,故意欺骗水上漂,说明狗娃身上有不诚实和狡诈的一面。
D.本文多用反复、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文中“雁鹅阵阵飞天外……女生外向招祸灾”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出下面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变脸》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旧时代生活的图景,以及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B.课文塑造了一个豪爽仗义、重男轻女的人物形象——水上漂。
C.剧中狗娃为了让水上漂收留自己,故意欺骗水上漂,说明狗娃身上有不诚实和狡诈的一面。
D.课文选的这场戏上半场与下半场,氛围格调迥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中水上漂和狗娃的唱词中都用雁鹅作比,但因为目的不同,喻指的含义也就各不相同。请你指出它们分别喻指什么。
(1)天上雁鹅排对排,扯烂衣裳不分开!
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雁鹅阵阵飞天外,炊烟袅袅起楼台。
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结合语境,对画线病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脸谱原来常见于舞台,而现在,脸谱也常出现在大型建筑物、商品包装、工艺品以及服装上,使脸谱的使用远远超出了舞台范围,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由此可以看出脸谱艺术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

A.在舞台上使用脸谱远远超出范围
B.脸谱的使用远远超出了舞台范围
C.远远超出了在舞台上使用的范围
D.使脸谱在舞台上远远超出了范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迎面走来一个七、八岁的红领巾,手里捧着鲜花,不知是要献给谁。
B.《变脸(节选)》选自《魏明伦剧作精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变脸》全剧共六场。本文节选的是第二场。
C.在此次“户外采风”活动中,刘芳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酷暑、狂风、暴雨、沙尘等……但她都没有退缩。
D.竟然在这里遇到你,我正要找你商量件事儿,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语言环境,填在横线上表达效果最好的一项是(  )
  戏曲中最让我动情的是河北梆子,苍凉高亢。嘶喊哭号,大吵大闹,如醉如痴。哦,我的燕赵故乡,你太压抑,又太奔放,你太古老,又太孩子气了。________

A.强刺激的河北梆子,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滚石乐”。
B.强刺激的河北梆子,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滚石乐”吗?
C.强刺激的河北梆子,不能说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滚石乐”。
D.强刺激的河北梆子,这不就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滚石乐”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主题及讽刺效果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医院对一位只是破了点皮的病人进行了全身包扎,又输液,又配了很多药。病人显得很无奈,很焦急。
B.个别医院虽有对病人进行过度治疗之嫌,但也体现着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
C.过度治疗既浪费了宝贵的医药资源,又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D.画面采用了夸张的手法,讽刺了当前医疗行业的弊端,可谓幽默弘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探究性学习。
  在一次《我爱班集体》的班会活动课上,有不少同学迟到。班主任老师说:“迟到了的同学站起来!”有六七位同学站了起来。班主任老师又说:“迟到过的同学也站起来!”这时,又有十来个同学站了起来。班主任说:“好了,请坐下。我再请迟到着的同学站起来!”结果,教室里没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反而响起一阵笑声。
  同样的一句话,好像只改动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字,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请你探究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道行[注]
马宝山
  于先生是小镇上的名人。
  于先生一辈子走村串乡唱皮影儿,小镇人一年也见不到他几回。一旦于先生出现在小镇里,这天晚上于先生小屋前面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一帮人,等着太阳落山了看于先生的皮影儿。于先生是不收乡亲们一文戏钱的,权当是犒劳乡里乡亲。
  于先生的驴皮影人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雕刻。无论是古代的人物,还是现代的人物,都做得有模有样。那年,上面派来一个镇长,是个贪得无厌的泼皮,没做两年镇长就被小镇人撵走了。泼皮走的当天,于先生就演了一场皮影儿,主角儿就是刚刚被撵走了的泼皮镇长。他那走势、坐样、贪相、泼皮无赖的模样惟妙惟肖,赢得乡亲们一阵阵喝彩:像,像,太像了,真是那泼皮无赖样儿啊。
  于先生的影人不仅由自己设计,自己雕刻,在幕布后面还自己操纵。更绝的是,生旦净丑,戏里的所有人物的说唱全部由他一人完成,男角声音浑厚敞亮,女角清婉柔美,丑角油腔滑调,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人物是这样,就是那些动物个个也是活灵活现的,马嘶鸣,鸡啄食,狗啃棒,鸟扇羽,猴子翻白眼,鱼摆尾喷水……都栩栩如生,似有神助一般。
  就这样一个能人,愣是一生不收徒。真是可惜了一身绝技。
  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姓皮,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他皮挑儿。皮挑儿跟着于先生,每天挑着于先生五颜六色的驴皮影人和锣鼓家什走南闯北,一跟就是三十年,愣是啥也不懂,啥也没学会。
  人们也劝皮挑儿,跟着于先生学几招,好歹能挣口饭吃不是。人们也劝皮挑儿,跟着于先生学几招,好歹能挣口饭吃不是。皮挑儿嘿嘿笑:“我笨呢,就靠两个肩膀糊口吧。”
  人们也劝于先生。好歹教皮挑儿两手,您干不动了,让他也有口饭吃不是。
  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超拔绝妙的技艺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要看心灵中有没有悟性。悟性高了,自有天成。”
  说这话没过一年,于先生就故去了。
  小镇人叹息:可惜了,一身绝技都让于先生带进棺材里去啦。
  四村八乡人惋惜:于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看的驴皮影儿喽。
  没想到小镇忽然又演开了驴皮影儿,那幕布上的影人儿嬉笑怒骂,耍戏打斗,样样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特别是人们看到幕布上女人梳洗打扮的表演:散发、梳头、挽髻、簪花、涂脂抹粉、更换衣衫的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真不相信那是由几根竹棍子操纵出来的。观看的人无不啧啧赞叹,拍手叫好。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他的演技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于先生还要胜一筹。
  有人问皮挑儿:“你有这般手段,为何早先不露一手啊?”
  皮挑儿说:“那时候有于先生在,我是怕挣人家的名头,夺人家的饭碗啊。”
  “那你现在就不怕了?”
  皮挑儿说:“现在于先生走了,他不需要那个名分,也不需要拿这手艺糊口,可我还是要活下去呀,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啊。”
  人们无不称道:皮挑儿这人德行好,道行又高。他是怎么学的皮影戏?又是怎样练就的一手功夫?不仅外人不知道,就连于先生也毫无觉察。
  大家再也不叫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
(选自《中国小小说·年度佳作2013》)
【注】 道行(héng):僧道修炼的功夫。借指人的涵养、本领。
(1)小说末尾“大家再也不叫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一句包含了“大家”对皮挑儿的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用两个词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①“皮挑儿嘿嘿笑”“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同样是“嘿嘿”笑,传达出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说说对句中加点词语“竟然”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写了两位皮影艺人,作者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是谁?研读全文,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水上漂得知狗娃是个女孩后,就不愿收养“他”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水上漂有很深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如今这种思想仍然存在。针对这一思想,请你拟一条宣传语,劝人们改变这种思想观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在教育系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为此,学校开展了“提倡‘光盘’,告别浪费”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有关任务。
材料一:早在1996年,我国政府就提出,粮食自给率必须保持在95%以上方能保证粮食安全,但现在这个“红线”已经被冲破。在2012年前11个月中,我国对三大谷物的净进口量已达到940.4万吨,粮食自给率勉强维持在90%。
材料二: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分别高达800万吨和300万吨,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年),中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近十分之一。
材料三:今年日照市“两会”期间,会场内外没有摆放鲜花,没有铺设红地毯,没有彩球标语,简约朴素的会风赢得广泛好评。自2012年6月以来,日照市还广泛开展了以“文明用餐,以俭养德”为主题的“文明餐桌行动”,目前,全市已有1436家餐饮单位、食堂积极参与到此次行动中,节约用餐、反对浪费的文明新风尚已悄然形成。
(1)认真阅读上面三则材料,请分别概括它们所包含的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面材料,围绕“光盘行动”主题活动,谈谈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让我们一起对此说“NO”!请你根据活动主题,为学校食堂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突出主题,必须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阎耀明
  ①年轻人的鞋坏了,去修。街口就有一个修鞋的,摊子不大,一个戴着单帽的人在埋头干活儿。年轻人把鞋放下。修鞋人拿起鞋,看了看,说过半个小时就可以来取。
  ②年轻人就离开了,往街上走。年轻人心里正烦,大学毕业有一阵子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人给介绍一份,年轻人嫌工资太低,而且是给一个连高中都没有读过的老板打工,觉得有点那个。年轻人找了不下二十份工作,都觉得不太满意,没有去做。他每天都注意着报纸上的用工信息,每天都去联系,有时上门去毛遂自荐,结果,都没有谈成。年轻人自然心里不是滋味,别的不用说,光鞋就走坏了两双。鞋走坏了可以修,往修鞋摊儿上一放就行了,可工作始终没有影子,这让年轻人很是心焦。
  ③取鞋的时候,年轻人付了钱,正要走,修鞋人问:“还没有找到工作?”年轻人一愣,说:“没有。”转身闷闷不乐地走了。
  ④不久,年轻人又去那儿修鞋,却先愣一下。原来的修鞋摊儿不见了,被一间干干净净的小屋取代了。修鞋人坐在屋里,正捧着一本杂志看。年轻人走进屋里看了看,放下鞋说:“这小屋不错,你发财了。”街口这地带,金贵,能有一间屋,是许多人眼馋的事,修鞋人说:“夏天省得风吹日晒,冬天省得挨冻,享点福吧。”年轻人说:“你把一个小小的修鞋摊儿干大了,不简单。”修鞋人放下杂志,开始干活儿。
  ⑤年轻人没有出去,拿起杂志一看,竟是一本文学杂志。年轻人问:“你喜欢?”修鞋人说:“喜欢。”转眼鞋修好了。修鞋人问:“这么久了,应该找到工作了吧?”年轻人有点不高兴,觉得修鞋人多嘴。但他不好跟一个修鞋人发火。年轻人没有说话。修鞋人真是多嘴了,在年轻人往外掏钱时,又说:“这个小摊儿,我干了两年多,总算有一点模样了,我挺高兴的。”年轻人觉得修鞋人说的话是给自己听的,有挖苦人的味道,放钱时就把不满表现出来了,他没有放,而是扔。修鞋人似乎看出来了,淡淡地笑了一下。
  ⑥年轻人再次来修鞋,修鞋人放下杂志,请他先坐下,还倒了一杯水。年轻人颇觉疑惑,不知道修鞋人为什么这样客气。修鞋人说:“我们是校友。”年轻人一惊,认真地看修鞋人,却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这个人。修鞋人说:“你大学没毕业的时候,有一年寒假你到我这儿来修鞋,我见你戴着校徽,知道咱俩是一个大学的校友。”年轻人吃惊了,目不转睛地看着修鞋人。修鞋人说:“我毕业已经两年了。我高你两届,算是师兄了,我叫钉子。”年轻人似乎一下想起了什么,说:“钉子?对了,是钉子。我在校报上见过这个名字。钉子就是你呀?你好像写了几首诗,发表在校报上。”修鞋人说:“没错,钉子就是我。我挺喜欢文学的,觉得生活中如果有文学相伴,那感觉是不一样的。我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也不能啥都不干呀,就干起了这个。我父亲是鞋厂的技师,摆弄鞋有一套,我学来了。”
  ⑦年轻人不解地看着修鞋人,心里觉得一个大学毕业生修鞋,咋想咋有点那个。修鞋人开始干活儿。年轻人翻着杂志,竟看到钉子的名字,杂志上登了他的一篇小说。年轻人一目十行地看了一遍,写的就是修鞋的事。“修完了。”修鞋人说,“鞋穿在脚上,所以鞋听脚的。我只会修鞋,不会告诉脚怎么走路。所以我和你说过的话,你可以不听,或者只当没听见。”
  ⑧年轻人拿出钱。修鞋人说:“这次不要钱了。”“为什么?”年轻人问。“不为什么。”修鞋人答。年轻人看了修鞋人一眼,似有所悟……
  ⑨年轻人走出小屋,在门外站了好一阵,才慢慢离去。
(有删改)
1.本文记叙了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三次修鞋的经过。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

 
修鞋人的表现
年轻人的感受
第一次
关心年轻人的工作

第二次


第三次
述说从事修鞋的缘由并启发年轻人

2.文中两处“有点那个”中的“那个”分别指的是什么?表现了年轻人一种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作品,分析修鞋人是如何影响年轻人的,从中可以看出修鞋人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5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