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丰刘庄镇三圩初中九年级上期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下列大河流域都曾出现过一批奴隶制国家,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黄河流域    ②印度河流域    ③尼罗河流域    ④两河流域
| A.③④②① | B.①②③④ | C.③①②④ | D.①④③② | 
小亮一家到旅游公司咨询旅游路线,他告诉爸爸下图的景点属于:
| A.印度 | B.法国 | C.埃及 | D.希腊 | 
根据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规定,牧民应属等级是:
| A.婆罗门 | B.刹帝利 | C.吠舍 | D.首陀罗 | 
小明欲游览欧洲最古老的文明遗迹,应建议他去的国家是:
| A.古代两河流域 | B.古罗马 | C.古希腊 | D.希腊 | 
下列关于雅典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海上交通便利 | B.奴隶主民主政治发达 | 
| C.工商业发达 | D.全体公民可参政议政 | 
西欧奴隶社会结束的标志是:
| A.埃及灭亡 | B.西罗马帝国灭亡 | 
| C.巴比伦王国灭亡 | D.东罗马帝国灭亡 | 
从日本大化改新的措施可以看出, 中国哪一时期文化对它影响很大:
| A.秦汉时期 | B.三国时期 | C.隋唐时期 | D.宋元时期 | 
宗教问题,现已成为某些地区冲突的主要原因。信仰“真主”安拉,以《古兰经》为经典的宗教是
| A.佛教 | B.伊斯兰教 | C.基督教 | D.道教 | 
在西欧中世纪,国王与大封建主之间,大封建主与小封建主之间的关系是:
| A.奴隶主贵族与平民的关系 | B.雇佣与被雇佣的特殊关系 | 
| C.封主与封臣的上下关系 | D.父兄与子侄的亲属关系 | 
在我国《后汉书》中记载了东汉与罗马帝国的交往,书中把罗马帝国称为:
| A.天竺 | B.大秦 | C.大食 | D.大和 |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这句话出自
| A.穆罕默德 | B.马可·波罗 | C.释迦牟尼 | D.屋大维 | 
现代奥运会马拉松长跑项目,与什么事件有关:
| A.布匿战争 | B.希波战争 | 
| C.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 D.罗马帝国扩张 | 
当“救世主”耶上稣诞生时,正是我国的______时期。
| A.秦朝 | B.西汉 | C.东汉 | D.三国 | 
“阿拉伯数字”写法与现在的写法基本一致是在:
| A.12世纪初 | B.14世纪 | C.15世纪 | D.16世纪 | 
关于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的重大贡献,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发展和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 
| B.给中国带来了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 | 
| C.中国四大发明都由他们直接传到欧洲 | 
| D.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 | 
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的书籍是:
| A.《医学集成》 | B.《徐霞客游记》 | 
| C.《医典》 | D.《马可·波罗行记》 | 
按其溯源,我们现在所用的汉语拼音,应属于下列哪种文字:
| A.象形文字 | B.楔形文字 | C.腓尼基文字 | D.甲骨文 | 
我们现在通行的公元纪年的第一年从哪一年开始:
| A.“耶稣出生”之年 | B.“释迦牟尼出生”之年 | 
| C.伊斯兰教元年 | D.“耶稣遇难”之年 |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这句名言出自
| A.阿基米德 | B.荷马 | C.索福克勒斯 | D.亚里士多德 | 
2008年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它的发源地在:
| A.古代希腊 | B.古代埃及 | C.古代两河流域 | D.古代中国 | 
改错题(只有一处错误,请用横线划出并加以更正)
①古埃及国王汉谟拉比制订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②亚历山大时代雅典奴隶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
③早期市民阶级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④意大利人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扮演者东西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
阅读材料:简表
| 时间 | 7世纪中期 | |
| 主要 内容 | 经济上 | 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 
| 政治上 | 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 
 
请回答:
(1)这是哪个国家改革的内容? 
(2)这次改革历史上称作什么? 
(3)它是何时开始实施的? 
(4)这次改革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有何启示?
阅读材料:
材料一 :现在君临之大汗,名称忽必烈汗,今特述其伟业,及其朝廷一切可以注意之事实,并其如何保持土地、治理人民之方法。   
——《马可·波罗行纪》
材料二: 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屋地铺金砖,以代石板
——《马可·波罗行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忽必烈”是谁? 
(2)材料二中关于日本的描写是否属实? 
(3)简述《马可·波罗行纪》一书的内容,并指出本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