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根据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左图数据说明了我们“家园”的
| A.海陆分布 | B.质量 | 
| C.高低起伏 | D.大小 | 
右图显示“家园”的海陆面积比约
| A.8:2 | B.5:5 | 
| C.7:3 | D.9:1 | 
2013年第27号台风“范斯高”10月17日14时位于142.7°E,11.3°N附近,并沿图中路线移动,21日8时移至136.2°E,19.7°N。结合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7日14时至21日8时期间,范斯高总体移动方向是
| A.向西北方向移动 | B.向西南方向移动 | 
| C.向东北方向移动 | D.向东南方向移动 | 
台风范斯高形成于下列哪一大洋上
| A.太平洋 | B.大西洋 | 
| C.北冰洋 | D.印度洋 | 
17日14时至21日8时期间,范斯高处于哪一温度带
| A.热带 | B.北温带 | 
| C.南温带 | D.中纬度 | 
关于本初子午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 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 | 
| C.纬度的起始线 | D.指示东西方向 | 
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与160°W相对的经线是
| A.0° | B.20°W | C.20°E | D.180° | 
有关纬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所有纬线长度都不相等 | B.所有纬线都是圆圈 | 
| C.纬线间互相平行 |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 
读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a、b、c、d为二分二至日地球所在位置),回答下列各题。
关于地球绕日公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绕转中心为太阳 | B.方向为自东向西 | 
| C.周期为一年 | D.地轴空间指向不变 | 
春分日(3月20日或21日),地球处于图中
| A.a位置 | B.b位置 | 
| C.c位置 | D.d位置 | 
某校于11月上旬举行期中考试,这期间,地球公转位置在
| A.a、b之间 | B.b、c之间 | 
| C.c、d之间 | D.d、a之间 | 
下列现象中,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 A.昼夜现象 | B.昼夜交替现象 | 
| C.地方时的差异 | D.季节变化 | 
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山峰a的海拔高度可能为
| A.200米 | B.300米 | 
| C.350米 | D.400米 | 
b点的海拔高度为
| A.0米 | B.100米 | 
| C.200米 | D.300米 | 
c、d两点的相对高度为
| A.0米 | B.100米 | 
| C.200米 | D.300米 | 
图中比例尺的类型是
| A.数字式 | B.文字式 | 
| C.线段式 | D.表格式 | 
该图图上距离2厘米表示实地距离
| A.2千米 | B.200千米 | 
| C.800千米 | D.1000千米 | 
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 A.1:2000000 | B.1千万分之一 | 
| C.1:1000 | D.1:200000 | 
图幅相同的下列四幅地图,表示内容最简略的是
| A.中国地图 | B.江苏地图 | 
| C.泰州地图 | D.姜堰地图 | 
从大洲的划分看,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属于
| A.亚洲 | B.欧洲 | 
| C.北美洲 | D.非洲 | 
下列地理事物中,为亚洲和非洲分界线的是
| A.乌拉尔山脉 | B.巴拿马运河 | 
| C.苏伊士运河 | D.白令海峡 | 
下列选项中,属于造成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有
①气候变化    ②人类活动     ③地壳的变动   ④海平面的升降
| A.①③ | B.①② | 
| C.②④ | D.③④ | 
结合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A、B分别代表的大洋、大洲是
A.大西洋、南美洲       B.太平洋、南美洲
C.大西洋、非洲         D.太平洋、非洲两大洲的轮廓和生物相似性用以作为哪一学说的证据
| A.海底扩张学说 | B.大陆漂移说 | 
| C.板块构造学说 | D.宇宙爆炸学说 | 
两个板块发生张裂的地带,常形成
①裂谷    ②山脉     ③火山     ④海洋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一天之中,陆地的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
| A.正午12点 | B.约14点 | 
| C.日出前后 | D.午后4点 | 
下列词语中,表示气候的是
①风雨交加 ②风和日丽 ③冬冷夏热  ④四季如春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南极大陆终年严寒少雨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 B.海陆因素 | 
| C.洋流因素 | D.纬度位置 | 
下图宗教建筑代表的是
| A.佛教、伊斯兰教 | B.基督教、伊斯兰教 | 
| C.佛教、犹太教 | D.佛教、基督教 | 
在我国的西双版纳,到处可见双层的木楼或竹楼,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 A.气候炎热少雨 | B.气候炎热多雨 | 
| C.地形复杂多样 | D.地形平坦开阔 | 
北极地区气候寒冷,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因纽特人为了适应这里的环境,修建了:
| A.窑洞 | B.冰屋 | C.高架屋 | D.四合院 | 
下列地区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的是:
| A.亚洲东部和南部 | B.非洲东北部 | 
| C.北美洲北部 | D.南美洲北部 | 
所谓“南北对话”是指
| A.南半球与北半球之间的经济商谈、合作等 | 
| B.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合作 | 
| C.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 
|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关经济、政治方面共同问题的商谈 | 
读地球光照示意图(阴影区域为夜半球),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8分)
(1)在N 附近的弧线上补绘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
(2)A、B两点中______点先迎来黎明;C、D两点中,     点先进入黑夜。昼夜交替的周期为          。
(3)C点位于D点的        方向。A、B两点所在纬线名称为          。
(4)南极圈内出现了     (极昼、极夜)现象。北极圈是北寒带和       带的分界线。
读东、西半球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7分)
(1)图中,字母     处是面积最小的大洲,字母     处是面积最大的洲,字母     处是位置最南的大洲。
(2)字母C处为       洋,D处为         洋。
(3)①、②两图中表示西半球的是       图。
(4)北美洲E与南美洲F之间的分界线为          运河。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9分)
(1)地图三大基本要素为:        、       、       。
(2)写出图中字母所处的地形部位名称:A        ,C        ,D        。
(3)B、C两处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的是       处。
(4)①②之间的河流流向是            。
(5)该图所示地区海拔不足500米,其地形类型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