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五十二中
  首页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 编号:141153
  • 题量:17
  • 年级:七年级
  • 类型:练习检测
  • 地区:全国
  • 更新:2021-08-27
  • 浏览:1020
中考真题分项汇编 第2期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课外)
1、

(届福建漳州中考)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选自《史记》)
【注释】封:封赏。②贵:认为可贵。即:如果。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谓惠子曰()(2)非梧桐不()
(3)商贾之人也()(4)递辞平原君而()
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非练实不之不能尽其材
B.搜于中三日三夜去怀乡
C.为人排无硕师名人与游
D.仰视之曰解纷乱无所取也

翻译下面句子。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
(2)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 题型:45
  • 难度:中等
  • 浏览:1061
2、

(届广东中考)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十日/陈太丘与友
B.原三日即矣/令初,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矣/一食或粟一石
D.可无乎/男有分,女有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 题型:45
  • 难度:中等
  • 浏览:397
3、

(届湖北天门中考)文言文阅读。
教子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①,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②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③。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④,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⑤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⑥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⑦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⑧!(选自《颜氏家训·教子》)
【注释】①中庸之人:中等智力的人,普通人。 ②节:约束,限制。 ③匮:柜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柜”。 ④稚:儿童。 ⑤笞(chī):用竹杖、荆条打。 ⑥恣:放纵。 ⑦诃:同“呵”。怒斥、喝斥。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下愚虽教无(好处)邑人之(认为……奇特)
B.师保明(本来)处处之(做记号)
C.宜诫奖(反而)互相轩邈(高大)
D.习之矣(引导)动心性(使……坚韧)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音声滋味,礼节之河曲智叟无
B.无教有爱,每不能然义不杀少杀众
C.骄慢已习,方复制吾妻美我者
D.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本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对于一般人,不早教育就不会明白事理。
B.作者主张对孩子的教育应及早进行,即使没条件胎教,也要在“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教诲”,而不能等问题出来才教育。
C.作者认为赞誉孩子会给孩子带来灾祸,“笞罚”是唯一的好方法。
D.本文针对当时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说明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和方法。处处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言辞恳切,极其感人。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诚哉斯语!

  • 题型:45
  • 难度:中等
  • 浏览:258
4、

(届湖北孝感中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
世言晋王之将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朝政皆废。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注: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④仇雠(chóu):仇敌。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心志尔无忘乃父之志
B.征于发于声而后喻沉溺声
C.及凯旋而纳庄宗受而藏于庙
D.世言晋王之将至一夫夜呼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与乙文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明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
B.乙文中庄宗起初牢记父亲的遗志,在打仗前,会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父亲赐给的箭,用它去射死三个敌人。
C.甲文中列举的舜等六位贤士都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中“可谓壮矣”“何其衰也”分别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和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的前后对照极为强烈,发人深省。

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什么启发。

  • 题型:45
  • 难度:中等
  • 浏览:1225
5、

(届湖北武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 以布衣富侔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陶之朱公:即范蠡(lí),相传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②侔(móu):等同。③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
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尝有疑狱:案件
B.臣,民也鄙:浅陋
C.不知狱当:应当
D.未有也殆:恐怕

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家有二白璧②侧而视
径相如也④然价一者千金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梁王认为陶朱公能依靠做布衣生意而富可敌国,一定有超人的智慧。
B.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
C.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厚上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D.作者姐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

  • 题型:45
  • 难度:中等
  • 浏览:1266
登录以后就可以查看全部内容啦